English

浅论信仰的塑造

1998-02-25 来源:光明日报 陆军恒 我有话说

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思想道德决定的,人的思想道德的灵魂是信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不断的思想灌输、实践磨练和政策引导,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信仰结构,做到既承认信仰的广泛性,又培育高层次的主导信仰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各种各样的信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产物。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又溢于人的外表,外化为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信仰的作用在于它的导向性、激励性、凝聚性。信仰能为人们的行为指明方向,鼓舞人的勇气和信心,维护群体的团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的塑造和引导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在理想和信仰问题上,一些人模糊了,动摇了。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可以使人追求这个、追求那个,却难以有崇高的信仰和理想。也有少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错位,因而经受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物质利益在促进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的天平更多地向物质利益倾斜,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逐渐强化具有合理性。保护和尊重个人合理的物质利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人们的追求,不单单是物质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精神的内容。仅仅讲物质利益,不可能把人们的思想和情操提到较高的境界。靠金钱振奋不了民族精神,也凝聚不了党心、民心。

其实物质利益并不是人们关心的唯一东西。人世间有远比金钱和物质更为重要的东西。人应当有一种精神,有一种骨气。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如果把追求金钱和物质当作唯一的目的,那和做人应有的精神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人生追求,只能把人们引向庸俗的绝路上去。

人生存的意义,不仅要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更要从社会发展的未来中去寻找。面对各种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需要崇高的信仰来支撑。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树立起社会需要的信仰。从社会整体角度讲,则必须强调信仰的塑造和引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思想觉悟程度,决定了人们的信仰是多层面的。我们应当正视与多种经济成份相伴而生的多种信仰存在的可能性。在现阶段,我们应当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和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和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道德。

承认信仰的广泛性,并不是要放弃信仰的先进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政党和社会集团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宣传自己信仰,通过这种信仰的力量把广大成员联结成一个整体。同时,把它作为一种思想武器,抵御其它信仰的侵蚀、渗透。一个社会,只有树立起高层次的先进信仰,并努力使这个信仰成为主流,在信仰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其它层次的信仰才能逐步得到提升。

坚持信仰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就要坚持和信仰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事物本质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持团结统一的牢固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指针;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坚持和掌握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就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党和国家就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我们事业就能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